2018年年中,国家开始放宽了对合资车企的股权比例。政策一出,不到3个月时间,特斯拉就开始筹划在中国建厂,让中国消费者为之兴奋。而宝马的动作也堪称迅速,不但把华晨宝马的合资协议延长到2040年,还新增30亿欧元的投资,直接用于生产建设,预计在三到五年时间里,华晨宝马的每年的产能可以提升至65万台。加大投资,不可能白捡的,双方的持股比例也发生也微妙的变化,宝马持股直接提升至75%,吃掉华晨宝马一半的股份。这有利于宝马对中国市场更有效的战略规划,然而,这也表示,合资车企对半持股的时代走向终结。
发改委已经明确了股权比例调整时间表,2018年取消新能源、专用车比例,两年后再取消商用车外资比例限制,到了2022年,同时取消乘用车股比和合资企业不超两家这两个限制要求。从2018到2022,刚好五年时间内,汽车行业将完完全全开放给外资,国家对此改革,这对提升国内汽车市场现状希望有积极作用。
在消费者层面的话,最关心的是,自己的车是不是就变成了“进口车”了?像华晨宝马,不少车主买了之后,默默扣掉了四个字,对于消费者来说,成了“进口车”就意味着不用扣标了?其实明显,国家这波操作,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欢喜的,但是对于国内车企,却是愁得睡不着觉,国外车企没有了限制,可以充分展现其实力,自主品牌车厂不再受到“保护”,这时就要靠实力了。汽车行业的开放,好处在于能刺激国内车企,提升技术和竞争力,而坏处就在于,必然很多之前躺着挣钱的车企被国外车企碾压,沦为代工厂。“抠标”行为,像是反映消费者的虚荣心,其实是反映出消费者对国内品牌的不看好。所以车企们,做好战斗的准备了吗?